北京餐饮消费券发放平台越来越多 持续有效助推线上消费回暖
北京餐饮消费券可以领取的平台越来越多。8月5日,北京市商务局通过公开征集,经自主申报、资格审核,确...
2022-08-17春分将至,万物生长。西湖区双浦镇下杨村格绿英蘑菇观光园的一座大棚里,陈春林猫着腰正小心翼翼地采蘑菇,热得汗流浃背。
前几天日头好,正是大球盖菇的丰收季。菌子抱团生长、势头喜人。“得盯紧了,晚半天开伞了价钱要大打折扣。”陈春林告诉记者。
棕红色的菇盖,星星点点散落着油画质感的白色花纹,“矮胖”的模样仿佛来自童话书里。“都是簇生的,一窝窝像鸽子蛋,粗杆的品相更好。”作为西湖区唯一食用菌培育基地的负责人,陈春林算得上半路出家、无心插柳。
半路出家
“变废为宝”种植菌菇
老陈不是本地人,拥有的近50亩基地全是租的,“每亩地年租金2200元,目前还是我贴钱在种。”有意思的是,主业是废料处理的陈春林,开始培育食用菌的初衷是消耗废料。
在他处理的固体废弃物中,很大一部分是以树根、枝干、秸秆为主的农田废料。他就想着如何让秸秆转化为有机肥再合理利用。
他的食用菌基地培育了两种菌种,大球盖菇和草菇,都是本地少有培育的菌种。大球盖菇占10亩地,草菇占30亩地,前者从11月种到次年4月,后者从4月种到11月。
不同于菌棒培养,大球盖菇是大棚土培。早年拥有园林工作经验的陈春林半辈子跟土壤较上劲了。普遍存在的化学污染对土地造成的伤害令他痛心疾首,为此一头扎进了改良土壤的研究。“比如种大球盖菇,既充分利用了冬季农闲时的土地,也能使来年土壤更加肥沃。”
“杭州格绿英农业的厉害之处,就在于将农作物秸秆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成营养土。”杭州市西湖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朱建振赞叹道,“去年该基地已建立年处理秸秆3000吨的规模,草菇设施菇房3600平方米,大球盖菇菇房5700平方米,园林营养土发酵大棚15000平方米。”
技术攻关
“菌菇宝宝”恒温生长
初具规模的背后,不得不提杭州市农科院有关专家的助力,在西湖区开启了一场食用菌研发培育的乡村实验。
这项合作中,陈春林提供大棚让农科院专家搞培育实验;实验一旦测试出最适宜本地培养基生长的菌种则成果共享。“去年11月播种,今年我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、测试36个不同品种的大球盖菌菌株,不断筛选出最优品种。”杭州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闫静说。
酸碱度的把控、成分的多少,都会影响菌菇生长的品质和产量。“比如枝条、药渣等废弃物都可以作为食用菌培育的原材料。”闫静告诉记者。
在草菇研发这条路上,陈春林走了整整三年。草菇是适合高温种植的菌种,要满足这一项,30亩地建大棚的费用就高达300万元。“刚开始没重视恒温,没能保持在30摄氏度以上,吃了不少亏。”陈春林说。
杭州市食用菌协会专家何传俊在2018年偶然发现该基地处理的中药渣上长出了草菇,才无意中打开了药渣种食用菌这扇门。“酸碱度、氮含量、温度、湿度等等都影响食用菌的生长发育。”何传俊告诉记者,每一项都可能影响产量和品质。
在有关专家定期指导下,不断摸索经验的陈春林总结出了技术要点,目前草菇能日产400斤。“找到本地最适宜的培养基,通过实验遴选出更优菌种,草菇产量还大有提升空间。”何传俊说。
建科普园
激活精品农旅产业
技术可以不断突破,稀缺土地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。双浦地理环境好,土地资源珍贵,走规模化发展不合适。“我想结合我们下杨村的生态资源,搞农旅融合。”陈春林说,“我还有10亩地,今年会建成一个‘食用菌科普园’,搞采摘研学沉浸式体验,提升亩产附加值。”
“近年来,通过美丽乡村建设,精品农旅产业已经成为双浦‘美丽城镇’的一张新名片。”双浦镇副镇长徐钊君说,“还有我们杭江村百盛智慧农业的蝴蝶兰基地,这两年发展得红红火火。”据了解,今年春节前夕,百盛国际兰科产业园准备了15万株蝴蝶兰备战新春花卉市场。“我们从去年12月下旬就开始直播,线上销售,每天营业额在5万元以上。”百盛智慧农业相关负责人说。
接下来,双浦重点把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,加大对都市农业产业园和服务业项目的推进力度,助力双浦本地优势农产品种植、加工、销售,提升土地亩产效益的含金量,持续推进特色文旅项目做强做大,激活美丽城镇农旅产业。(项捷)